一、关于本次学习
由于本人首次参加境外学习,倍感庄严神圣,由衷感谢组织关心与领导厚爱,因此成行前上网做了点功课,认真地了解了香港的历史、经济腾飞、自由贸易、购物天堂、世界金融中心、维多利亚港等等,当然也了解到大陆游客在香港制造的超购奶粉、闯红灯、小孩当街小便等负面事件。
真正在香港学习的时间,屈指算来,也就一周,由于课程安排的很紧,白天基本没有时间出去感受一下香港的人文社会,后来学校比较通融,将吃晚饭的时间挤出来,让大家组团就餐,才能有机会与几位同学一道,体验了一下地铁、小巴的快捷,感受了一下港式餐厅的风味,目睹了一番无论是人山人海还是两人纵队的“排队”文化,既惊诧于“立足之地数万元”的地皮价格,也感叹于贸易、金融带来的巨大经济动力。加之在学习期间资深学者的讲解,培训选题紧切企业实际,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、区域市场格局等方面,全方位、多维度地介绍了我国经济转型、上海自贸区建设、香港的产业格局、前海深港合作区的发展机遇、企业资本管理、营商环境,真正开阔了眼界,触动了心灵,对于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机遇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。
作为企业的一名中层管理人员,我觉得这次培训理论结合考察,让大家能够出境读读书、行行路,走出井来望一望天空真的很有必要,这既是企业对后备梯队人才的悉心培养,更是对职工的教育福利关怀,放在更高一个层次来说,是让我们跳出岗位看企业,跳出企业看形势,跳出形势看趋势,有助于企业的“造血”运动。
二、上海之行学习感悟
在上海的学习由香港金融管理学院上海机构具体负责,开设了经济转型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、自贸试验区的机遇与挑战、国有企业改革与经营力提升、集团管控新模式下领导再造等理论课,实地参观了上海股权托管中心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。通过学习,我系统地了解到自贸区的TPP、TTIP创建背景、试点方案要点和负面清单的改革举措,说白了,既要充分发挥出自贸区的功能作用,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,权衡投资管理的有限核准与普遍备案制的利弊,推动口岸便利与金融制度创新,又要体现简政放权的趋势,单从2013版负面清单190条降至2014版的139条来看,是政府将区内产业纳入国民待遇准入的一项改革,对于浙江的权力清单管理模式、福建平潭的负面清单管理、上海浦东的一口受理都有着较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。个人对于政策创新的层面不敢擅自揣摩,对于制度层面的创新,我认为就是要抓住投资管理、贸易管理、金融创新、全过程监督管理。投资管理比较系统,大小企业都比较重视研究,这里我就不多浪费时间;贸易创新上重点是把握“一线放开、二线安全、高效管住、区内自由”的原则,探索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,探索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,促进服务贸易便利化;金融创新就是要保障自由贸易体系,推动实现投融资的汇总便利、人民币的跨境使用、利率市场化、外汇管理改革;全过程监管则是由过去的单纯事前审查管理,转变为全面的安全审查、反垄断审查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同时依托年报公示制度、异常名录制度、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、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管制度,打造完善的体制机制,助推中国经济发展。
自2013年8月设立到2014年6月底期间,上海自贸区内新设企业共10445家,其中外资企业1245家,外资中港企492家,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对外投资的便利化,但据了解,实质性运作的内地公司比例很低,一些企业的运作空间还比较大,共性问题尚待政府支持解决,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海外建筑业、贸易等业务拓展应有一定的空间。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的考察体会尤其如此,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抑或是孵化企业而言,发展空间比较大,是一个能让希望之花盛开、让梦想之门打开的地方,但往往缺乏系统布局、相应的运作知识、完善的服务机制,成功率似乎还不够高,如何积聚全国甚至是全球资源来开拓发展,机遇虽多,挑战不少。
对于国资国企改革的必要性、紧迫性无需多言,但由于中美BIT实质性谈判,西方国家指责中国政府对国企各方面支持较多,让我们不得不对投资准入、公平竞争环境、权益保护等方面作出一定的战略调整,单从十八大以后国家关于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的提升幅度来看,要求2020年达到30%,财政部也于4月份就五类行业的红利标准进行了划分,国有企业面临着空前巨大的机遇与挑战,对于发展混合经济、推动利率市场化、促进垄断行业网运分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。从2013年的指标来看,上海企业占据中国500强个数、营业收入、资产情况远不及浙江与江苏任何一个省份,但上海地方国企所占的资产总额、营业收入、净利润指标均位列全国地方国企的前列甚至是第一,2012年上述三项指标分占全国地方省区市及计划单列市国资委系统企业1/9、1/4、1/8。应该说,十八大以后上海市推动改革发展的步调一直没有变,但管理52家国企的思路悄悄在变,引用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的话来说,就是“政府只管国资,不再管国企具体业务,只管‘一个钱两个人’,其他归董事会管,没有级别、收入市场化”,具体来说,上海聚焦了5个方面的改革:一是以打造公众公司为导向,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;二是建立国资流动平台,深化完善监管体系;三是加强分类监管为核心,深化治理结构改革;四是全面实施任期契约管理,建立长效激励约束机制;五是不断优化布局结构,支持优势企业加快发展。按照这种思路,上海市国资委明确了目标任务是通过3-5年时间努力,将战略、基础设施、民生改善领域的国资集中度由目前的62%提高到80%,其中关于境外资产并购重组、变境外消费为“实质性内部消费”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集团、改革国资授权经营体系等经验做法,对于安徽省国资改革、推动资源整合组建巨型产业集团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。
对于集团管控的模式和领导力,本人由习近平总书记的《之江新语》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中有所感悟,有所思考,治大国如烹小鲜,国家诚如是,企业亦如此。一个企业发展到不同的阶段,管理的模式可能会不同,关键要看企业的定位,看总部在管控下属企业中的定位,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母子公司间权力分配的概括与抽象,无论是集权式的运营管理型企业,还是分权式的财务管理型集团,其优势与困境始终是一个辩证的话题,不变的是对行业特点、发展战略、组织规模、企业家精神、使命与生命选择的准确把握,不变的应当是企业领导者境界、意志、智慧、艺术的现实生产力作用,不变的应当是文化的构建融合并助推企业的发展。一般来说,集团管控应当把握“机制、制度、流程、技术”四大支柱,建立完善“牵引、激励、约束、竞争淘汰”四项机制,以价值评价与价值分配体系为核心。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的“六化管理”和绩效考评机制充分体现了这一点,我们的管理就是要把复杂的过程简单化,把简单化的东西量化,把量化的因素流程化,把流程化的因素制度化,辅之以文化、梦想的力量,让大家在勤奋程度、岗位目标、职业素养与幸福指数上都能有显著的提升,进而自觉融入企业持续发展的进程之中。
三、香港学习期间感悟
在香港学习期间,我的感觉第一是难过语言关,第二就是名片礼仪。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中,零星的英语与伸直舌头发音的粤语似乎有点作用。新鲜夹杂着兴趣,于是,就在与中联办、香港投资推广署、香港银行学会、香港公开大学、金融管理学院、(安徽)黄山公司的专家学者或领导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,我有了三个直观的感受:一是高速发展的香港是法制的香港。“基本法”等健全完备的制度,为香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了保障。香港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,可谓弹丸之地,但整体给人的印象是整洁有序,忙而不乱,公共文明程度较高。香港的道路大都不宽,车辆密度很大,但很少看到交通堵塞、占道超车、闯红灯等不文明现象,也看不到随地吐痰、乱扔东西、公众场所抽烟及争吵纠纷等情况。2012年中香港人口715万,过去20年里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约93%,2013年香港本地生产总值2.12万亿港币,比1997年回归时的1.37万亿港币年均实质增长3.4%,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,按购买力平价计算,2013年本地生产总值位居全球第35位,人均全球第七,全球排名前100家银行中有73家在香港营业,是全球第九大贸易经济体,为亚洲第二大和全球第六大证券市场,全球第五大外汇市场,其中2013年外汇日均成交额2746亿美元。特定的地理区位——发展的东亚地区的中心地带、海岸线约870公里,位于香港与九龙之间的天然维多利亚深水港,与美国旧金山和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列世界三大良港,是世界上第一大货运港,吞吐量超过著称于世的荷兰鹿特丹,形成了以香港为枢纽,航线通达五大洲四大洋的运输网,决定了它是亚洲支柱之一的重要作用,也造就了包玉刚、霍英东、李嘉诚等一大批实业家。香港经济发展水平之快,程度之高是众所周知的,其稳步发展的前提是一国两制的“香港模式”,社会发展、经济发展、政治发展都必须依赖法律的保障,制度的保证。由“港珠澳大桥”的延期建设案例,我们姑且不从工程的角度来讨论臭氧、二氧化硫及悬浮微粒的环评问题,单看政坛、司法的角力,佐证了按规矩办事的完备司法保障体系,香港东涌66岁老太朱绮华的一句“我唔知”,自有专业人员提供司法援助和技术支持;由一位讲师注册过3000家企业、一颗烟头引发数千港币罚款、一辆小轿车超乘一人巡警便拔枪拦车的壮举、占中与反占中的争论博弈,等等,引发的思考,不仅是现实的,更应是长远的,我想,无论对于香港还是香港民众而言,自由的舆论固然重要,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才是他们最该拥有的吧。二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造就了高效的香港。近百年来香港不断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而发展壮大,使得这座现代化城市不仅是经济多元化地区,同时也成为文化多元化地区。特殊的历史背景,中西方文化的汇聚、冲击,决定了港人的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,其社会管理体现了西方文明和东方文明的完美结合,这就是以人为本的“一国两制”。据了解,2011-2012年度香港财政收入4377亿元中,开支项目为3640亿元,政府确保了占本地人数约30%的人口、即212万人住进公共租住房屋,开设公立医院38家,保证医院床位5张/千人、1.8名注册医生/千人,为所有15岁以下儿童提供九年免费义务教育,社会福利署及非政府机构2800个服务单位提供全日24小事运作,同时具有完备的水、陆、空三栖便利交通,拥有完善的电讯、金融、税制、传媒等运作机制,每位赴港人员或许都有这种感受,“香港效率”“时间就是财富、知识就是财富”已经成为每位港人的共识,先进的管理方法、高科技的应用、政府全方位的服务意识,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快速、健康发展,市民整体素质及生活水平的提高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,中国政府驻港机构仅中联办、外交部特派员公署、驻港部队三家,一面是满大街看不到我们人民子弟兵的威武戎装,一面是新闻自由、言论自由、出版自由,百家争鸣,百花齐放,甚至于对攻对战,一面是港人治港形成开放包容环境下的社会稳定,似乎完全不着调的“混搭”,又似完美的文化融合,让我既叹服于中央政府的自信开放,又由衷钦佩高素质人文环境下形成的井然有序社会秩序,但无论怎样,我心中的自豪不言而喻——这是我们中国的香港。三是坚信香港的明天会更好。香港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先发优势特征,其发展的速度、“四小龙”的实力有明显的超前性。尽管这样,香港没有满足现状,而是充满一股强烈的再投入、再扩张、再发展的美好愿望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,使其成为全世界最具魅力城市之一的亮点,我有幸考察了太平山的护坡和陡峭山崖上的房屋建筑,并且了解到港府对每一处危险边坡都建立了档案,动态监测,信息化管理,做到这一点十分不容易。考察期间本人远眺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、维多利亚港湾的船坞及护岸工程,听闻、叹服但未亲见海底隧道与光缆通道工程建设的世界性课题,正如我们东海的岛国面临地震灾害便常思抗震之策一般,贝聿铭等世界级设计大师的作品在香港绽放也变得顺理成章了;自由港的建成,使得香港整体就像一个保税区,免关税及低廉而便利的报关手续、高效率的物流业,使得其功能纯化为处理进出口及转口贸易的物流平台,成为世界级的贸易、旅游和购物天堂;便捷的出入境管理,让全世界约有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士可免签证到香港旅游七日至六个月不等,一方面限制了移居香港人数,另一方面吸引诸多优秀的全球专业人士及投资者到香港作贡献;2012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印发《深圳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产业准入目录》,为金融业、现代物流业、信息服务业、科技服务业、专业服务业、公共服务业六大领域共计112条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,也在深圳特区的基础上,为香港与内地的互动发展搭建了一个新的广阔舞台。据考察期间了解,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组建专业团队着眼“前海”市场,思考发展融国内业务、海外发展、上海自贸区、前海服务区、香港自由港为一体的战略性业务布局,有一部分企业已经着手实施融资租赁、内保外贷等具体业务,我省不少省属企业也纷纷有所动作,抢占先机,在香港等地注册公司,在自贸区和前海开拓业务。另外,通过实地考察香港投资推广署、科技园公司等机构,让我深刻感到,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,其前提是观念超前,谋略高远,崇尚实干,高效廉洁,其次是发挥和再造优势,特别是把比较优势变为特色优势,从而转化为竞争优势,再次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,制定一系列集民智、聚民力、用民资的政策和措施,推进城市设施投资多元化、科技化、社会化、民营化等。以上几点,我认为值得我们内地借鉴,建筑类企业也可以结合实际,从促淤圈围、市政管网、房屋建筑做起,立足建筑施工、贸易、金融业务的互动发展,放眼国际国内平台,在金融业务支持主业发展上做几篇漂亮的文章。各级政府也应该在发展信用评价系统、完备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,借鉴香港银行业的做法,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条件,提高效率,切实有效的支持企业健康发展。
总之,此次香港之行,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香港经济社会的发展,重温了总设计师“一国两制”伟大构想的智慧和胆略,亲眼见证了香港“高度自治”、“港人治港”的繁荣稳定局面,概括地了解到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和自由港的种种便利,也耳闻了香港面临的2017特首普选后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,十分感谢集团领导和同事们对促成我学习给予的关心与支持。在香港学习培训的时间毕竟太短,我对香港经济发展的体会可能还很肤浅,许多问题也是一知半解,需要今后更多的学习与讨论。经过这次学习,使我个人的思想认识经历了一次全面提升,不仅看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景,也了解到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和存在的许多问题,但同时也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。在本职工作中,我也愿意与大家一同分享对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新发现、新认识,继续以强烈的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,真抓实干,认真履职,为集团公司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奉献青春与汗水。